发布日期:2025-01-10 12:23 点击次数:191
【匈奴與我】時代的主角
匈奴王阿提拉 沙隆會戰
講完了迦多尼的生平,問題來了:齊塔是真實的人物嗎?而迦多尼為什麼能將那麼一個遙遠的年代,描寫得如在眼前?
-匈奴王阿提拉-
雖然沒有證據顯示"the
Huns"和古代中國所謂「匈奴」有任何關係,(有學者以為,本書應改稱「匈族與我」較妥)但基於文章連貫性及閱讀方便,本文仍隨"Slave
of the Huns"小說中譯本稱"the
Huns"為「匈奴」;特此加註,請讀者注意。(簡而言之,即此匈奴與彼匈奴異同仍待考!)
匈奴人在西元三七三年從裏海北岸度過伏爾加河,三七四年征服黑海北岸的阿蘭人後,便如狂風般西渡頓河;三七五年打敗亞述海北岸的東歌德人,而佔領了東起伏爾加河,西到多瑙河的廣大土地,並以此為根據地,統領七十萬大軍劫掠歐洲。但因匈奴人內部不團結,一直無法一統歐洲,直到四三二年魯古拉斯王(Lugulus)即位,國勢才逐漸恢復。四三三年魯古拉斯王死,他的姪子阿提拉(Attila)與卜雷達(Breda)王即位,王國國力一日千里。
阿提拉(406?~453,
433~453在位)即位十二年後,卜雷達死,他因而成為匈奴人唯一的王。阿提拉在位的二十年間,領導七十萬匈奴鐵騎建立了一個地跨歐亞的大帝國,可說是一位有為的君主。當時阿提拉所領導的部隊在歐洲所向披靡,因此歐洲人給他起了個綽號-上帝之鞭(Gottes
Geisse),說是上帝派他來懲罰歐洲人。
阿提拉雖然是個草莽英雄,卻具有超人的膽識與才幹;以傳說神劍來團結四分五裂的匈奴人,就是個很好的例證。這位匈奴名君曾經多次攻打東西羅馬,接下來簡單地介紹一下他的豐功偉績:
西元四四〇年,一隊羅馬人襲擊匈奴商人,阿提拉以此為藉口南越多瑙河攻打東羅馬帝國。四四六年東羅馬帝國向阿提拉屈膝求和,訂城下之盟,割地四四八年,阿提拉派使節團到君士坦丁堡討論貿易及逃兵問題,東羅馬派出麥西(Marximin)與普卡(Priscus)為特使,前去晉見阿提拉。普卡歸國後寫了一本《出使匈奴王廷記》,現已成為研究阿提拉的最佳文獻,這也是後世描繪阿提拉樣貌及匈奴人生活的最佳範本。齊塔當然是虛構人物,但這本書可是真實的呢!
特使們來到匈奴王都,這座王都位於匈牙利平原,大概在今天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的東邊,以木造的阿提拉王宮為中心,全鎮散佈著幾百座矮小的平房。他們也晉見了阿提拉本人,雖然阿提拉排場大、王宴豪奢,卻只用木製杯盤且穿著樸素,保留著先民儉樸的遺風;阿提拉身材短小精悍,頭大面寬,鼻小扁平,一雙深陷的小眼睛炯炯發光,且散發出王者威儀:即使是弄臣在一旁搞笑,仍維持著一臉嚴肅-他只對小王子恰巴(Elnac)露出笑容。
歡宴一連持續幾天,表面風平浪靜,實則暗潮洶湧。原來通譯衛吉拉(Vigilius)早就預謀行刺阿提拉,沒想到假裝配合的匈奴使臣伊第肯(Edecon)早就通報阿提拉,阿提拉大為震怒,並趁機向東羅馬進行軍事恐嚇!東窗事發後,匈奴使節還當庭大訊東羅馬皇帝;東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二世,因而派遣「謝罪特使」,卑辭厚幣地向阿提拉道歉,阿提拉胸襟開闊地寬恕東羅馬一切罪過。
-沙隆會戰-
西元四五〇年,西羅馬女王普拉瑟佳逝世,東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二世意外身亡。東羅馬女皇帕爾凱莉亞,拔擢將軍馬夏那斯(Marcinus,390~457,450~457在位)為帝,馬夏那斯登基後下令廢除對匈奴王國的歲貢!阿提拉大為光火,聲討東羅馬帝國。然而,西元四五一年阿提拉率部分騎兵南渡多瑙河,遇東羅馬帝國重兵,知難而退。
雖然在東羅馬帝國這邊吃了虧,但阿提拉的雄心不減,畢竟他還有其他可以用武的目標:西羅馬帝國公主韓諾莉亞風流浪漫,十七歲就與朝臣暗結珠胎,因而被她母親普拉瑟佳送到東羅馬軟禁,韓諾莉亞不耐苦行生活,曾送訂婚戒指給阿提拉,西元四五〇年阿提拉向西羅馬帝國要求迎娶韓諾莉亞公主,還要求陪嫁半壁江山,西羅馬帝國當然反對,阿提拉於是便有了出兵的藉口。再者,北非的汪達爾王國,則因西羅馬帝國撥給西歌德王國武器、船舶、糧食,向阿提拉求援,阿提拉本就有出兵的計畫,自是一口答應。此外,法蘭克王子因西羅馬帝國從中作梗,被其弟奪走王位,所以煽動阿提拉出兵。阿提拉之所以於西元四五一年西征高盧,對東羅馬帝國用兵失利、要求西羅馬帝國和親/陪嫁不成、北非汪達爾王國求援、法蘭克王子煽動四事可說是近因。
法國沙隆香檳區聖阿爾平教堂(Église Saint-Alpin de Châlons-en-Champagne)中描述沙隆會戰的十九世紀彩繪玻璃, G.Garitan攝於二〇一二年。
西元四五一年春,匈奴王阿提拉以匈奴騎兵為基本部隊,聯合眾蠻族組成人數約五十萬的「匈奴聯軍」,風捲殘雲般朝西歐內陸推進,路上城鎮皆望風而降。匈奴軍隊一路燒殺擄掠,狂風似的襲捲了七、八百里,掠過高盧中心地帶,直逼高盧重鎮奧爾良城(Orleans)。於是羅馬也聯合高盧各日耳曼族,由南高盧北上解圍。匈奴聯軍礙於戰略情勢,自動解圍北歸,豈知羅馬聯軍卻追蹤而至,與匈奴聯軍後衛廝殺!不久就在卡塔拉蘭平原(Catalaunian)展開決戰-即有名的「沙隆會戰」。
作為沙隆會戰戰場的沙隆城(Chalons),位於卡塔拉蘭平原的中心,約莫是今天的特爾瓦城(Troyes)附近。整個平原南北長一百五十英里,東西寬一百英里,丘陵起伏。
這場決定性的戰役,在西元四五一年七月初正式展開。東起伏加爾河,西至大西洋岸,所有種族、國家都被捲入這場大戰;而且一方是以「黃種人」為主的「匈奴聯軍」,一方是以「白種人」為主的羅馬聯軍,兩方總和一百多萬人,後世史家稱之為「民族大決戰」,其實若說是最早的「世界大戰」也不以為過。
兩軍皆祭祀卜筮,鼓舞士氣,再行開戰。此戰於黃昏時展開,匈奴聯軍以閃電戰術旗開得勝,阿提拉欲乘勝追擊,而殺進西哥德軍中,然西哥德援軍來救,阿提拉深入敵陣,腹背受敵,殺出血路之後,雖以戰車長城抵擋,惜大勢已去!
由於戰事是在夜裡,兩軍都一片混亂,直到次晨才知曉勝負。
-南征羅馬-
戰後,阿提拉雄心受挫,含恨以歸。翌年(西元四五二年)阿提拉又興兵南征,他先是派特使向法倫廷尼安三世強娶韓諾莉亞公主;西羅馬帝國當然不肯,這下可合了阿提拉的意!阿提拉便是以此為藉口出師。
據說德語史詩《尼貝龍根之歌》(Nibelungenlied)的故事乃影射阿提拉之死與娥蒂的關係:圖為十五世紀插畫,女主角Kriemhild讓第二任丈夫(匈奴國王)邀請自家兄弟,準備設鴻門宴為先夫復仇的場景。
阿提拉南越阿爾卑斯山侵入義大利,以極佳的戰術攻破北義大利第一軍事要塞-阿雷揆阿城,之後便勢如破竹,逼得羅馬人避難水都威尼斯,而米蘭等名城也望風而降。不久阿提拉威脅羅馬城,他駐馬嶺北伺機待變,羅馬城內百萬居民驚惶失措;後來還是羅馬教皇利奧一世單騎退敵,沒人知道他對阿提拉說了什麼,讓阿提拉北歸。
阿提拉退出義大利,與其說是被羅馬教皇利奧一世說服,不如說是他自己退出的。因為自從沙隆一役敗後,阿提拉已是強弩之末。
西元四五三年春,阿提拉納一名叫娥蒂(Ilidco)的美女為妃,次晨阿提拉被臣子們發現死在洞房內。阿提拉毫髮無傷,只是嘴角有少許血絲,因為他有個鼻出血的老毛病,群臣都以為他是飲酒過量導致鼻出血窒息而死,沒有人懷疑娥蒂。後世史家卻認為可能是娥蒂下的毒手,還有人說她是羅馬權臣艾夏斯(沙隆會戰羅馬方面主將)派的間諜。
阿提拉死後,他的幾個兒子爭權奪位,匈奴王國四分五裂,霸業就此告終。
NEXT▶
© hou26 ( About / Contact ) ¡ 歡迎連結,但轉載請洽村長 !